村莊的形成有說不盡的故事,考證不完的史典,有關(guān)聚落形成的舉例,可見歷史文化之一斑:
096fc6fe9a17805d0d96d2e857492f83.jpg (88.1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36)
下載附件
2019-12-31 16:01 上傳
老莊子: 今唐山市高新區(qū)(原豐潤區(qū))老莊子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。據(jù)傳唐代此地就有人居住,為一蔣姓人家的花園,原名蔣莊子。明初開始興旺,村落擴大,改稱老莊子,寓意其之古老。 韓城: 今唐山市路北區(qū)(原豐潤區(qū))韓城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。始建于金大安元年(1209年),因遼將韓昌曾于此設(shè)點將臺而名。新軍屯:今唐山市豐潤區(qū)新軍屯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。始建于三國時期(220~263年),相傳曹操北征烏桓時,曾在此招募新軍。 左家塢: 今唐山市豐潤區(qū)左家塢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。塢,指船塢。左家塢,明初左姓人建村,初名左家務(wù)。后因村東還鄉(xiāng)河上船只來往,常于此停泊,遂改稱左家塢。王官營:今唐山市豐潤區(qū)王官營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。明永樂初年由蘇州遷來的王姓人建村,據(jù)傳該人因在“靖難之變”中,建有功勛,被封為“千戶侯”,故村名稱王官營。 高麗鋪: 今唐山市豐潤區(qū)高麗鋪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。相傳,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,曾于此設(shè)慌糧坨。唐太宗、高宗東征,沿途設(shè)下許多驛鋪,高麗鋪始名于此時。該村在明朝隆慶年間曾名高麗鋪堡。 大安樂莊: 今唐山市豐潤區(qū)大安樂莊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此村始稱安各莊,相傳北宋靖康二年(1127年)秋天,徽、欽二宗及皇室貴胄被虜去五國城(今黑龍江省依蘭縣)時,途經(jīng)此地,夜宿村南沙巖寺。次晨于村北渡浭水,徽宗趙佶見水皆東流,唯此水獨西,動思鄉(xiāng)之情。稱浭水為“還鄉(xiāng)河”,村北曾有思鄉(xiāng)橋。后人曾有詩云:“砂巖寺里霧蒼茫,塔勢崚嶒大道旁。北狩至尊仍出塞,西流浭水自還鄉(xiāng)。看花古驛愁風(fēng)雨,駐馬危橋泣曉霜。五國城中寒月白,魂歸艮岳總荒涼”。又傳,宋、金交戰(zhàn)時,宋徽宗曾夜間巡營至此,感慨而言:“東安樂、西太平、南滄桑、北還鄉(xiāng)”,安各莊改稱安樂莊。 稻地: 今唐山市路南區(qū)(原豐南區(qū))稻地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。始建于金章宗明昌初年,因地處渤海沿岸沼澤地帶,適合于種植水稻而得名。 宋家營: 今唐山市豐南區(qū)宋家營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,唐太宗東征時,曾于此扎營,常向此送盔甲,故名送甲營。明永樂年間,宋姓勢大,改稱宋家營。宋家營有兩株相距3.8米的銀杏樹,一雄一雌,據(jù)資料樹齡在1300年以上,雌株(右)樹高21.25米,胸徑1.46米,雄株(左)樹高19.6米,胸徑1..69米,冠幅均為9x12米 油榨: 今灤州油榨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始建于明洪武年間,因初建時有幾戶人家合伙開油榨坊,因而得名。九百戶:今灤縣九百戶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始建于明洪武年間,因姓氏而名孫家莊。后因撥此的移民增多,朝廷派來一名“千戶侯”,他為了多吃俸祿,改村名為九百戶。 周官寨: 今灤縣周官寨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明永樂二年(1404年),該村屬灤州富聚社,建村前此地曾有官兵立寨駐扎,后安徽寧國府移民來此建7個村,統(tǒng)稱官寨。后又建一村,亦稱官寨。各官寨冠以姓氏,此村為周姓,名周官寨,為八官寨之一。青坨營:今灤南縣青坨營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明永樂二年(1404年)屬灤州南衛(wèi)社。古代建村于大沙坨軍營遺址,故名青坨營。 高狗莊: 明永樂二年(1404年),該村屬灤州狗兒社,過去有移民來此定居,移民時按地支十二屬相編隊,高姓、雷姓編入狗隊,立村后,分別稱高家狗兒莊、雷家狗兒莊。后兩村合一,稱高雷家狗兒莊,簡稱高狗莊。在狗兒莊八村之內(nèi),原有“七狼、八狗、六虎頭”之說,F(xiàn)存的有:青坨營鄉(xiāng)所轄的高狗莊、張狗莊、馮狗莊、馬狗莊;灤縣油盤莊鄉(xiāng)所轄的張虎頭、王虎頭、陳虎頭、夏虎頭、馬狼坨、蘇狼坨、安狼坨、佟狼坨。 柳贊: 今灤南縣柳贊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明永樂二年(1404年),該村屬灤州柏三社,山西后山陸州移民來此,搭尖頂棚鋪棲身,為了不忘故土,稱陸尖鋪,簡稱陸尖。后來因嫌陸尖不雅,貼近原音改稱柳贊。南堡:今灤南縣南堡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清初建村,當時漁民在嘴東捕魚,為下海方便,在此搭鋪居住。因勞動時能望到鋪地,初稱望河鋪,又因在黑沿河之南,改稱南鋪。近年來定型寫成南堡。 馬頭營: 今樂亭縣馬頭營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。馬頭營立鎮(zhèn)較早,明以前稱新橋鎮(zhèn)。為防倭寇侵擾,在新橋鎮(zhèn)以及昌黎縣赤洋、撫寧縣牛頭崖設(shè)立三營駐兵防守。因新橋鎮(zhèn)原為沿海的重要碼頭,后海岸南移,按碼頭和軍營立意,明永樂七年(1409年),新橋海口營改為馬頭營。 馬蘭莊: 今遷安市馬蘭莊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。明初此地為官軍屯兵養(yǎng)馬之處,故名馬欄莊,后按諧音寫成馬蘭莊。夏官營:今遷安市夏官營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相傳唐代有一夏姓武官帶兵居此,建村時取名夏官營。上射雁莊:今遷安市上射雁莊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征東時經(jīng)此,曾在此地射雁,因而得名。 北曬甲營: 屬上射雁莊鄉(xiāng)。相傳唐太宗征東時,大軍淹了盔甲,在此一條小溪旁安營扎寨,洗曬盔甲。因村建在溪北岸,故名北曬甲營。張官營:今遷安市張官營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明初建村,因張姓在朝為官而名。張官營為片村,是孟莊、王莊、西沙坡、魏莊、南沙坡、楊莊、南窯等7個自然村的統(tǒng)稱。 上營: 今遷西縣上營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此地有古城堡,相傳為秦時所建。明萬歷年間(1573~1620年),重修石城,為兵營和軍庫。因其位于鑿子嶺之北,地勢較高,與鑿子嶺南的駐操營相對,故名上青山駐操營。后改稱上營。 平安城: 今遵化市平安城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唐王征東時建村,相傳此地原名溫泉鄉(xiāng),唐王征東時在此養(yǎng)病,令士兵兜土筑城,病痊愈后,命名此地為平安城。鐵廠:今遵化市鐵廠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。唐代建村,因有白冶山而名白冶莊。元代,此地即有冶鐵場,明正統(tǒng)三年(1438年),正式定名為鐵冶場。后簡稱鐵場,寫成鐵廠。 石門: 今遵化市石門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唐代建村,因東山兩峰對峙,其間一石隙,通官道,俗稱石門口,建村后稱石門。西下營:今遵化市西下營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明代建村,明初為把守大安口,曾在此建城屯兵為營,營名大安口下營。因其位于遵化縣城西邊,故稱西下營。 裕營房: 今遵化市營房滿族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始建于清乾隆年間,原為看守裕陵的營房,后逐漸成為村莊,沿用裕營房之名,簡稱營房。 林南倉: 今玉田縣林南倉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。明初建村,是以東部邊姓建的邊官屯、西部周姓建的西定府為中心的近20個村組成。明朝中期立集市合為一村,因此地是縣府的儲糧倉,又在金朝的“御林”之南,故名林南倉。亮甲店:今玉田縣亮甲店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唐代建村,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征東遇雨,在此晾鎧甲,故名亮甲店。 蠻子營: 今玉田縣蠻子營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唐代建村。宋、遼對峙時這里是戰(zhàn)場,宋軍曾扎營于此,故名蠻子營(遼稱宋人為蠻子或南蠻子)。西軒湖甸:今玉田縣大和平鄉(xiāng)政府所轄。遼金時建村,因地處古西玄湖之西,故名西軒湖店。清康熙年間,為避諱玄曄帝名,加之湖水干涸變成草甸,改稱西軒湖甸。 李八廒: 今唐?h李八廒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。明永樂年間,山東棗林莊李姓移民至李家沙坨,有李文舉者,由李家沙坨遷此,設(shè)灶熬鹽并管轄另七面灶,有八個灶熬鹽,稱李八熬,后演變成李八廒。 |